













2017全新修订,新增上师数千字再版序言.希阿荣博堪布的现代心灵开示,解开藏人精神愉悦的秘密.陈坤、张嘉译、任鲁豫、李修平、樊登、马未都、何东、程然等盛情推荐.
书名:次第花开 修订版
ISBN:9787544334792
作者:希阿荣博堪布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2-01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胶订
是否套装:否
【编辑推荐】
★《次第花开》2017修订版新增上师亲笔再版序言.可作为读者*亲切的导读.
★希阿荣博堪布写给现代读者的人生指南.也是现代人安顿心灵的智慧之书.
★希阿荣博堪布是当今颇具影响力的心灵导师.曾改变十几万人的生命轨迹.
★透过藏人精神保持愉悦的秘密.得到快乐生活的启发.用内在的智慧面对生命的起伏.
★陈坤、张嘉译、任鲁豫、李修平、樊登、马未都、何东、程然盛情推荐.
【内容简介】
《次第花开》是希阿荣博堪布所写的心灵随笔集.以现代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将心灵世界应有的美好境界娓娓道来.
本书就像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时候.给我们以鼓励和启发.让我们生起对三宝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脱的决心.
书中处处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朴实生动的开示.帮助我们坦然地面对心的本性.并从各种困惑中解脱出来.获得重塑心灵世界的力量.
【作者简介】
希阿荣博堪布 当今颇具影响力的心灵导师.曾影响十几万人的生命轨迹.
1963年生于德格.幼年即开始跟随家乡寺院的高僧大德修学佛法.二十一岁到世界*的佛学院—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继续修学佛法.二十四岁获得堪布学位.之后在五明佛学院传讲显密法要.同时协助法王如意宝管理佛学院各项事务.全力护持四众学员的闻思修行.
堪布还在德格玉隆阔建立了扎西持林闭关院、养老院和医院.并对周边众多寺庙的发展给予护持.支持帮助培养僧才.同时.堪布长期资助众多贫困家庭.解决就医和孩子上学等问题.
多年以来.堪布不辞辛劳地赴海内外各地弘扬佛法.倡导放生和其他各类共修活动.以正式授课、现场开示、发表文章等多种形式接引、指导佛弟子闻思修习佛法.深受海内外佛子的尊敬和喜爱.
堪布对佛法的开示精妙而平实.由其开示、随笔结集出版的《寂静之道》《生命这出戏》《透过佛法看世界》.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佛教类书籍中的畅销书.
【媒体评论】
《次第花开》把理论上的学习用到生活中修行.如书名“次第花开”的隐喻般让每个想活泼泼觉醒的友人在一个个框架中回归自性.有次第、有步骤地在生活中实修.让每一刻都保持觉知.也让深涩的经论哲学平淡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感恩作者希阿荣博堪布.
——陈坤 影视男演员
《次第开花》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它能观照到每一个渴求安乐平和的人.正所谓——大道至简.花开见佛.
——张嘉译 影视男演员
分享读书、心灵之旅:《次第花开》——希阿荣博堪布的感悟.翻开本书.都能看见他的心愿:次第花开.花开见佛.读得越久就越感动.并且经常让人通悟豁然而开之感.他的睿智、柔和、平实的文字和开示.带领我们揭开生命的迷雾.给予我们莫大的启迪.
——任鲁豫 央视主持人
《次第花开》——书名很吸引我.书的内容是他(希阿荣博堪布)多年来的心灵随笔.虽是专说佛法.但却是用通俗易懂的文笔和现代人的思维以及表达方式,娓娓道来心灵世界应有的美好境界.……书中很多文字平复了我焦虑的心情.有关疾病、无常、自律、慈悲、因果、信心……散发着慈悲和智慧的文字.会让你找到心灵世界的力量.它不是简单的心灵鸡汤.但当你有生命的困惑时.这本书一定会是一朵温暖的小花开放在你的心里.
——李修平 原央视主持人
在《次第花开》中.我*次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以前总以为为所欲为就是自由.但往往这种所谓自由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烦恼和惩罚.因为我们成了情绪的奴隶.堪布告诉我们.自由是能够摆脱社会的惯性!这句话让我有被闪电击中的感觉.时常提醒自己!
这本书的阅读方法是随便翻开一页.读下去就好.都有心灵的收获.
——樊登 原央视主持人、樊登读书会发起人
《次第花开》这本书文字简明.切中要害.让人在闻思方面有豁然开朗的感受.……在我认真研读的这一刻.堪布的教言愈发显得应时应季.有对症下药之功效.
——程然 编剧、纪录片导演
希阿荣博师父写的书《次第花开》.这是他感怀昔人旧事.记录个人修行的记录.我打开这书.看见希阿荣博师父的心愿:次第花开.花开见佛.
——马未都 收藏家、古董鉴赏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读《次第》.让我对其中的种种关于佛教的说法.多有感触并深受启发.……如果有人真想接近佛教或者佛法.那么这一本《次第花开》.却也可以算得上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之书.
——何东 专栏作家
【目录】
再版前言 // 003
前言 // 011
*部 珍宝人生
人生充满烦恼.但如果能以烦恼为契机去勘悟世间万象的本质.从烦恼入手去实现止息烦恼的*终目的.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烦恼的人生就是我们解脱的*好机缘.
*章 珍宝人生 // 003
第二章 安乐 // 037
第三章 从玉树说起 // 045
附言:玉树的简短开示 // 072
第二部 佛门
我们寻遍整个世界.发现佛法可以让我们的心得到安乐.
*章 入佛门 // 077
第二章 如何做功课 // 089
第三章 关于前行的简短开示 // 099
第四章 开悟 // 122
第五章 善护口业 // 127
第三部 走出修行的误区
追求觉悟的过程.就像在一个无边无际的迷宫里突围.没有佛法的指引.我们永远都将被困在里面.原地打转.
*章 皈依 // 135
第二章 出离心 // 149
第三章 菩提心 // 165
第四章 上师和弟子 // 183
第四部 冬日札记
2009 年初.希阿荣博堪布在家乡的扎西持林闭关中心写下多篇随感.或睹物思人.或畅谈佛法人生.素朴平实的语言背后是堪布一贯的清亮、通达.
*章 信心 // 219
第二章 无尽藏 // 225
第三章 母亲 // 231
第四章 人人是我师 // 236
第五部 生命的依怙
真正化解痛苦与危机的方法就是断除损害众生的恶业.行持自利利他的善业.作为佛弟子.不论能力大小.都可以做利益有情的事业.这其中*直接的方式就是放生.
*章 回忆上师 // 245
第二章 嘱托 // 253
第三章 放生问答 // 269
后记 // 285
【前言】
再版前言
《次第花开》正式出版是在2011年.那已是五年前的事了.时间过得真快.说“正式出版”.是因为在那之前已经有等不及的读者自发地把我陆续刊登在网站上的这些文章结集印制成册并四处赠阅.“正式版”出来后.一再加印.到如今五年过去.依然有再印的需求.想想每年有多少新书涌现.读者的选择又广泛多样.这样一本读起来不算轻松、内容也不新奇有趣的书.非但没被市场淘汰.反而不断吸引着新的读者.这种情形的确让人意外.
据有些读者说.他们喜欢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贴近生活.“看得懂”—没错.这是一本讲佛法的书.但书里的内容并不会让他们感觉遥远.自己平日遇到的很多问题、面对的苦恼和困惑.自己的情绪、感受和反应.在书里都能找到.我很高兴这本书让一些人对佛法修行产生了亲切感.
其实.佛法原本就不是笼统僵化的说教.也不该是仅限于学者、专业人士在小范围内研究、实践的高深学问和专门技术.佛法中*幽深的理论.也是与我们当下的身心活动紧密联结的.也是为了解决现实人生中遇到的问题的.
记得早期我有一篇文章.讲的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安乐.文章的开头讲到.有人问我:怎样才能安乐?我说:放下执着就安乐了.这若是标准化考试.毫无疑问.“放下执着”.我答对了;可是这种标准化的答案对一般人来说.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他的问题呢?我有点含糊.
什么是执着?怎样算放下?这都需要解释.而且不只是概念上、理论上的解释.更确切地说.是要指认—现实生活里的经验.外在的情境.内在的情绪.要一一用指头点在上面说:“这是执着”“这是执着”.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真正开始有点明白佛法究竟讲的是什么.这于我是一个新的体验.我从小所受的佛法教育和我的生活经历.使得佛教中很多的概念、思想对我来说已然内化.它们是不需要解释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没有意识到.当我向别人.尤其是那些有着与我迥然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人.讲述这些概念时.我是需要从头细说的.否则.他们可能只是得到了一个标准化答案.却无从解除现实的苦恼.
可是.止息烦恼不正是我们学修佛法的原因吗?
什么是烦恼呢.它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但如果我们肯诚实地检视自己的生活.就不难知道什么是烦恼.它无处不在.生活简直就是完全由点点滴滴的烦恼构成.而烦恼的止息.也只能从现实人生中每一个当下入手.
佛陀成道后.并没有马上把他所悟到的究竟真理向世人宣讲.他说:止.止.我法妙难思.真理幽微难思议.说出来恐怕也没有人能领会.不如沉默.后来.是在梵天、帝释天的再三启请下.佛陀才开始宣讲法要.他讲的是什么呢?苦、集、灭、道四谛法门.“苦谛”是认清生活中苦恼普遍存在的事实;“集谛”是分析苦恼的成因;“灭谛”“道谛”是讲苦恼的止息及止息的方法.
我们现在知道佛陀之后又二转法轮、三转法轮.进一步宣讲了更为深奥的空性、如来藏等法教.但他并没有一开始就讲这些.而是引导人们去观察自己的日常生活.慢慢体会生活的内容虽然五花八门.缺憾忧苦却是一以贯之的.
看到人生中苦恼此伏彼起、相续不断的事实.是学习佛法的*步.这不是很有启发性吗?
《次第花开》中很多文章.都在努力以一种贴近日常的方式讲解着佛法.我希望这样做能够让读者知道:修学佛法不必等到将来你变得更好或更糟的时候.而是从自己当下所在之处开始.也只能从这里开始.
有一位居士某段时间因为工作、生活的压力.变得焦虑.易怒.整个人状态很不好.烦恼重重.他跟我诉苦.我就问他:“你学佛是为了什么?”“为了解脱.”“什么是解脱?”他默然.我说:“解脱.就是没有烦恼.你带着满心的烦恼.又想在何时在何地获得解脱呢?烦恼不在别处.在你心里;解脱也在你心里.”
我们无法去外面找一颗现成的没有烦恼的心来移植到自己身上.也别想某天早上醒来突然就发现自己改头换面成了个“解脱的人”.没那么神奇.也没那么容易.
我们*能做的只有面对当下.回归内心.与烦恼开战.
佛陀宣讲的众多法要.都是在教我们如何贴近自身经验.以自身为中心去修行.我不是说大家应该自私.我的意思是.要从检视自己的身、语、意入手.把重点放在对治自己的贪、嗔、痴上面.而不是去挑别人的错.或者急于“度化”别人.
如果不贴近自身经验.诚实地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和心里的一切.并将佛法运用其中.我们很容易会在修学的过程中偏离解脱烦恼的初衷.
比如.你会成为越来越娴熟的“佛教徒”.跟所有人都客气.“随喜”“赞叹”不离口.可是你心里没有多少善意.事不关己时.你能做到“八风吹不动”.而真正的问题出现时.你的反应跟不学佛的人是一样的.既没有对自身的觉察.也没有对正法的忆念.只是任由情绪肆虐、言行失当.这说明长期以来我们都荒于贴近自身而修行.无法随时提起对内心感受、欲望、情绪的觉察.更没有当下出离的心力.
“出离”.是常常被误解的一个词.关键是我们要弄清楚出离什么.佛法中讲的出离.是指出离烦恼.凡事有因才有果.烦恼也是这样.有其产生的原因.要远离烦恼.必须远离烦恼的因.根据《瑜伽师地论》.烦恼产生有六因:潜伏在识田里的烦恼种子、对境、随学恶友、听闻不正确的法教、串习、颠倒作意.彻底断除烦恼的种子.需要达到证悟的圣者的境界.这不是普通人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但我们可以做到远离其它五因.就像没有阳光、雨露等等催生条件.种子不能发芽一样.普通人也能通过远离这五因而阻止烦恼现前.这样压伏烦恼.也可以说是一种出离.
所以不必再纠缠于“出离”是需要出家还是远离出家.是需要厌世还是远离厌世.要知道.这些都是形式.而烦恼在内心.
有的人出家后.因为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变了.接触的人和事、所见所闻都不同了.以前的很多烦恼没有了对境、恶友、串习等产生条件.烦恼自然就减少了.也有人出家后.烦恼依旧甚至更重.因为他还在串习.还在颠倒作意.或者发现了新的对境.
厌世也是同样的.有些人的厌世本身就是贪心、嗔心、执念深重的表现.而有些人的厌世则是源于对真相的洞见.看到世间种种追逐的无结果无意义.正如以前的大成就者所说:世间的事就像儿童的游戏.可以一直玩下去.可是随时停下来.也就结束了.
你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因为没有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你内心无法填满的缺憾、不满足感.不是因为你还没有得到.而是因为你还在轮回中.
我们应该警惕一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就是刻意追求所谓“出离的出离”.什么意思呢?比方说.你本来通过持守戒律远离烦恼恶业.可是有人说持戒也是一种执着.需要远离.于是你不持戒.并认为这是更高明的出离.你本来想出家修行.可是你被告知出家也有烦恼.也是执着.只要内心清净.出不出家都一样.于是你打消了出家的念头.以此类推.因为关键在内心.所以外在的形式.比如皈依、闻思、供养、布施、禅定、精进等等.都不必要.甚至都应该去打破.应该反过来做.
其实外在形式到底有没有必要.有多大的必要.取决于你的修为.你的修行境界若确实到了那个程度.外在的东西不对你形成干扰.你可以不在乎形式.但这也只是对你个人而言.可以不必在意;至于会不会给其他人带来负面影响.使他们对佛法产生误解.这是另一件需要考虑的事.
以前印度有八十位大成就者.看看他们的传记.你真的要被他们出格的举动吓到.藏地也有这样的大成就者.可是我们要明白:首先.他们的修证境界非常人所能揣测;其次.他们没有炫耀.他们当中很多人终生以平凡者形象示人.处于社会底层.为人轻贱.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佛法修行者、大成就者.也就没有人会因为他们的“疯狂”行为而对佛法产生邪见.或者随学他们.有的大成就者长期在尸林禁地修行.那里人迹罕至.非信心具足、真心求道者不会去.因此不相干的人是不大有机会看见他们如何行事的.
现在则不同.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一言一行.影响的都很可能不只是身边那几个人.过早地让初学者接触佛法中高深的见解和行为.不会对他们有什么帮助.就像婴儿还只能吃奶的时候.你拿大块牛肉喂他.他能好么?
对初学者而言.很多所谓的“形式”都是必要的.它们好比是船.载我们渡越烦恼生死之河.登上解脱彼岸后自然不再需要船.而尚在河中央的人.急着离船岂不危险?
我们实在该好好思考一下有关“出离”的问题.
不过.这个事情其实也不是那么复杂.藏传佛教许多宗派都有外前行的修法.通过反复思维串习“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来培养出离心.无数的前辈修行者以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肯老老实实照此去修.出离心就一定能生起来.这样的出离.保证没错.有时我不禁奇怪:捷径就在面前.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喜欢走弯路?
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细想想.这不就是对我们生活的描述吗?还有什么能更准确地概括出生活的基本特征?当我们观修这些前行时.也就是从不同侧面检视、反省我们的现实生活呀.贴近生活而修行.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生活即修行.但我想很多人都误会了.以为过生活就是在修行.其实不然.这至少不是佛教所说的修行.举例子说吧.你经历过悲欢离合.这不是修行.只是经历;如果你在那悲欢离合间体认无常、缘起、因果.这是修行.生病.本身不是修行.借由生病而认识到与生俱来的脆弱、忧苦.由此生起出离心.或推己及人.由此生起悲悯之心.这是修行.
所以说.生活本身不一定是修行.但如果你能把生命经验.顺境、逆境.是苦、是乐.用于巩固你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的见解.这才是修行.大概只有这个时候.你才可以说:一切都是上师的加持.否则.对多数人而言.经历、遭遇不过循业流转.轮回如是.怎会都是上师的加持?
由于缺乏心的训练.一般人的心力微弱.如风中之烛摇曳不定.因此一个相对清净、较少干扰的环境对修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恐怕没有很多人能够随时从工作、家庭、学业中抽身而去.到远离聩闹的寂静地专心修行.怎么办呢?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内心的转化.比如运用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传授的种种修心之法.于日常而超越日常.为自己创造一个随身携带的寂静地.
当然.这话说起来容易.对治烦恼是一个艰难漫长、充满挫败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某些对治的技巧.并不意味着你就能做到.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你面对的唯有失败.没有成效.不断的失败.无著菩萨当年在鸡足山苦修十二年.连一个吉祥的梦兆都没有.更不用说各方面远不如他的我们了.尝不到成功的滋味不是很正常么.别忘了我们的对手是无始以来形成的惯性.所谓积重难返.不要期待能靠一时的努力就扭转它.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不断地努力.如果我们不想再一次在烦恼忧苦中终老.直到死亡悍厉地出现.而我们知道这一切混乱还没有结束.一开始就做好不断受挫的准备.会令我们更强韧.也走得更远.
愿我们将佛法运用到当下的经验中.并因此而解脱自己及其他众生的苦.
希阿荣博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