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登读书会推荐】此书为缅怀杨绛先生离世,《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三联书店出版,影响几代人的作品,杨绛先生经典散文!
书名:我们仨(布面精装珍藏版)
ISBN:9787108021441
作者:杨绛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6-07-01
开本:32开
纸张:纯质纸
包装:精装
是否套装:否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家庭是一生的庇护所
《我们仨》分为两部分.*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这一家人生*安全的庇护所.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杨绛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作为老派知识分子.她的文字含蓄节制.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此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
【作者简介】
杨绛(1911—2016).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1932年苏州东吴大学毕业.同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研习.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35年留学英国、法国.1938年回国.先后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论文集《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集《干校六记》.长篇小说《洗澡》.短篇小说集《倒影集》等.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小癞子》、《吉尔·布拉斯》等.
【媒体评论】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目录】
部
我们仨
我们俩老了(11)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15)
(一)走上古驿道(17)
(二)古驿道上相聚(28)
(三)古驿道上相失(38)
·第三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55)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媒体评论
【免费在线读】
已经是晚饭以后.他们父女两个玩得正酣.锺书怪可怜地大声求救:“娘.娘.阿圆欺我!” 阿圆理直气壮地喊:“Mummy娘!爸爸做坏事!当场拿获!”(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称呼.随口叫.)“做坏事”就是在她屋里捣乱.我走进阿圆卧房一看究竟.只见她床头枕上垒着高高一叠大辞典.上面放一只四脚朝天的小板凳.凳脚上端端正正站着一双沾满尘土的皮鞋—一显然是阿圆回家后刚脱下的.一只鞋里塞一个笔筒.里面有阿圆的毛笔、画笔、铅笔、圆珠笔等.另一只鞋里塞一个扫床的笤帚把.沿着枕头是阿圆带回家的大书包.接下是横放着的一本一本大小各式的书.后面拖着我给阿圆的长把“鞋拔”.大概算是尾巴.阿圆站在床和书桌间的夹道里.把爸爸拦在书桌和钢琴之间.阿圆得意地说:“当场拿获!!”锺书把自己缩得不能再小.紧闭着眼睛说:“我不在这里!”他笑得都站不直了.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阿圆说:“有这种alibi吗?”(注:alibi.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我忍不住也笑了.三个人都在笑.客厅里电话铃响了几声.我们才听到.接电话照例是我的事(写回信是锺书的事).我赶忙去接.没听清是谁打来的.只听到对方找钱锺书去开会.我忙说:“钱锺书还病着呢.我是他的老伴儿.我代他请假吧.”对方不理.只命令说:“明天报到.不带包.不带笔记本.上午九点有车来接.”我忙说:“请问在什么地点报到?我可以让司机同志来代他请假.”对方说:“地点在山上.司机找不到.明天上午九点有车来接.不带包.不带笔记本.上午九点.”电话就挂断了.锺书和阿圆都已听到我的对答.锤书早一溜烟过来坐在我旁边的沙发上.阿圆也跟出来.挨着爸爸.坐在沙发的扶手上.她学得几句安慰小孩子的顺口溜.每逢爸爸“因病请假”.小儿赖学似的心虚害怕.就用来安慰爸爸:“提勒提勒耳朵.胡噜胡噜毛.我们的爸爸吓不着.”(“爸爸”原作“孩子”.)我讲明了电话那边传来的话.很抱歉没敢问明开什么会.按说.锺书是八十四岁的老人了.又是大病之后.而且他也不担任什么需他开会的职务.我对锺书说:“明天车来.我代你去报到.”锺书并不怪我不问问明白.他一声不响地起身到卧房去.自己开了衣柜的门.取出他出门穿的衣服.挂在衣架上.还挑了一条干净手绢.放在衣袋里.他是准备亲自去报到.不需我代表——他也许知道我不能代表.我和阿圆还只顾捉摸开什么会.锺书没精打采地干完他的晚事(洗洗换换).乖乖地睡了.他向例早睡早起.我晚睡晚起.阿圆晚睡早起.第二天早上.阿圆老早做了自己的早饭.吃完就到学校上课去.我们两人的早饭总是锺书做的.他烧开了水.泡上浓香的红茶.热了牛奶(我们吃牛奶红茶).煮好老嫩合适的鸡蛋.用烤面包机烤好面包.从冰箱里拿出黄油、果酱等放在桌上.我起床和他一起吃早饭.然后我收拾饭桌.刷锅洗碗.等他穿着整齐.就一同下楼散散步.等候汽车来接.将近九点.我们同站在楼门口等待.开来一辆大黑汽车.车里出来一个穿制服的司机.他问明钱锺书的身分.就开了车门.让他上车.随即关上车门.好像防我跟上去似的.我站在楼门口.眼看着那辆车稳稳地开走了.我不识汽车是什么牌子.也没注意车牌的号码.我一个人上楼回家.自从去春锺书大病.我陪住医院护理.等到他病愈回家.我脚软头晕.成了风吹能倒的人.近期我才硬朗起来.能独立行走.不再需扶墙摸壁.但是我常常觉得年纪不饶人.我已力不从心.
……P17-20
【书摘与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