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三起三落,亦不改少年意气!苏轼不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只是一个不断与自己和解的普通人.一本更加真实还原的苏轼传,同时呈现苏轼的光面与暗面、旷达与低落!果麦出品
书名:诗酒趁年华 苏轼传(和苏轼一样,做一个不被世界改变的人!少年才子陈舞雩妙解苏轼生平,插图珍藏版,赠《苏轼诗词集》别册,附录年表)
ISBN:9787541166020
作者:陈舞雩,果麦文化 出品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3-01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是否套装:否
【编辑推荐】
★ 人生三起三落.亦不改少年意气!和偶像苏轼一样.做一个不被世界改变的人.
★ 少年才子陈舞雩细解苏轼生平.将被人们符号化的“苏东坡”还原为更加真实的“苏轼”.
★ 以“苏轼”为人形摄像机再现北宋变革风云.让他带着我们去见识那个年代的天之骄子和芸芸众生.
★ 随书附赠《苏轼诗词集》别册.收录苏轼32首诗词名作.重温北宋文豪的旷达与深情.
★ 《阴阳师》游戏海报画师“生风秋娥娥”特别绘制8幅国风插画.重现苏轼人生的精彩瞬间.
★ 四篇番外详解苏轼与弟弟、妻妾、师友、政敌的故事.附录年表展现苏轼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内容简介】
本书是少年才子陈舞雩撰写的苏轼传记.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记叙了苏轼的一生.将被人们符号化的“苏东坡”还原为更加真实的“苏轼”.在北宋王安石变法掀起的那场新旧党争中.所有参与者到后都变了模样.唯独苏轼没有.他在苦难的逼迫下.将“苏东坡”当成了遮风挡雨的壳.始终守护着属于“苏轼”的天真.人生三起三落.他没能改变世界.却也没有被世界改变.仍是从前那个乐天的少年.本书将以苏轼未曾改变的目光为视角.带领我们去见识山河壮丽的北宋王朝.身临那个波诡云谲的大变革时代.邂逅那个时代里的天之骄子和芸芸众生.
【作者简介】
陈舞雩
青年作家
知乎高赞历史答主
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
已出版作品:《少年安得长少年》《少年相思在长安》《豁然开朗的中国史》等
【目录】
- 自序
- 食蓼少年
在青春的缝隙间.那些雨天里溅上泥泞的笑脸逐渐长开.不知疲倦的时光也在一步步把兄弟俩推向那风波未测的明天.
- 名动京华
这些榜上有名的旷世人杰.他们注定不会平庸地活下去.北宋因为有他们.注定将会被搅得天翻地覆.旧的规则会由他们打破.而新的规则也将由他们来改写.
- 初入仕途
苏轼年纪轻轻就身负盛名.多少豪门名宿、王公贵族对他视若上宾.倒屣相迎.可在陈希亮看来.年轻人太过一帆风顺不好.容易飘.今后在官场上是要吃大亏的.
- 熙宁变法
借由王安石变法一事.新的党争飓风已经在酝酿.身在大宋官场上的每个人都不能幸免而逃.而被卷入其中的.自然也少不了苏轼.
- 名扬天下
自此.他绕开娇柔婉约之路.为宋词开辟了一条风格豪放的康庄大道.从此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 乌台诗案
苏轼这人就像他自述的那样“平生性不忍事”.有些话就像食物中有苍蝇一样.非吐出来不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说出不该说的话来.故注定这一生都要为文字所累.
- 东坡居士
从此苏轼就变成了苏东坡.他知道.苏东坡是潜藏在他体内的另一人格.他也知道.他需要苏东坡.正如世人需要他那样.
- 庙堂之高
身边人一个个被牵连.这让苏轼感到愤怒.同时又让他明白了.只要自己还处在这个朝堂之上.这些是是非非就永远不可能了结.
- 江湖之远
他从没想过改变世界.也讨厌被世界改变.像他这种人.就该任性地恣意在江湖之间.什么也不能束缚他.
- 流金岁月
好在后一刻.来接苏轼的都是他朝思暮想的那些人.自此他又变回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少年.向着汴京的方向策马扬鞭.
- 番外一:与君今世为兄弟—苏辙
在苏轼眼中.苏辙永远都是一个屁大点的小孩.是黏着自己的跟屁虫.所以他始终觉得自己身上有一份责任.那就是要好好保护这个沉默寡言的弟弟.
- 番外二:不思量.自难忘—王弗、王闰之、王朝云
真正的喜欢.从来都不是那类人.而是那个人.
- 番外三:孤勇者—王安石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番外四:苍狗和海鸥—章惇
章惇明明对苏轼恨之欲其死.但却又忍不住靠近和苏轼有关的人和事.
· 苏轼年表
【免费在线读】
自序
我和苏轼.有点八竿子打得着的关系.
我的笔名.叫陈舞雩.
有些国学功底的人.会以为是取自《论语》中的“风乎舞雩.咏而归”.其实不然.我取这个名字时.压根儿没想到曾点的这句话.而是无意间看到了苏轼的那句词:“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可以说.在冥冥中.苏轼给了我人生中的第二个名字.
所以.当果麦文化的编辑联系上我.询问是否有兴趣写一本关于苏轼的新书时.我当即大喜过望.
对我来说.为一个自己欣赏的人物作传.实在是一件美事啊.
然而.等真到下笔时.我才发现要写苏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来.是关于苏轼的材料浩如烟海.大大小小的奇闻逸事多到目不暇接.哪里是一本书可以写完的?可如果为了避免琐碎而去削减删改.那么这些材料又该如何取舍.如何在文学和史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就成了一个令人费神的难点.
二来.市面上关于苏轼的传记有很多.先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专美于前.后有李一冰先生的《苏东坡新传》横空出世.这就足以让后人望而兴叹、畏于动笔.更别说还有如王水照、朱刚、崔铭等前辈学人的专业论著.算是把苏轼的一生事无巨细地道尽了.
前人既已珠玉在前.后人何以木椟在后?
于是.我开始翻阅相关的历史边角料.试图摒弃以往苏传带来的刻板印象.把苏轼当成一个我从未耳闻过的陌生人.一点一滴地再重新认识他一遍.
然后.我就喜欢上了他的死对头章惇和王安石.
以往的苏传.往往因为作者个人的偏爱.把苏轼当成主角去写.其他历史人物都成了衬托苏轼的配角.更别提那些敢和苏轼作对的人.往往都是要被当成大反派去批判的.
我们都知道情人眼里出西施.人们在看自己喜欢的人时.难免会不自觉地加上一层美化的滤镜.以往的作者.学识不可谓不高.见识不可谓不广.可却正因对苏轼的过分钟爱.而导致对苏轼以及其身边人的评价相对失真.
如此一来.我们反而离那个真实的苏轼更远了.
我想.这恐怕也是苏轼本人不愿意看到的吧.
所以.在这本书中.我并没有把苏轼当成一个主角去看待.而是把他当成一个人形摄像机去写.
是的.这本书没有真正的主角.或者说每个人都是主角.苏轼是.苏辙是.赵顼是.章惇是.王安石和司马光也都是.作为一个个真实存在于过去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是各自命运里的主人公.
在这本书中.苏轼只是一个视角.一切的镜头都跟随着他去移动.让他带着我们去见识那个山河壮丽的北宋王朝.那个波诡云谲的大变革时代.以及那个时代里的天之骄子和芸芸众生.
那么问题就来了:苏轼的视角何以成为视角?
各位不如跟着我.来提前了解一下这本书.
北宋立国.先天不足.外有辽朝和西夏虎视眈眈.内有“三冗两积”空耗国力.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曾发动庆历新政.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却都因各种原因告败.国家继续在因循守旧中慢慢滑向深渊.
苏轼那一批年轻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大.然后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时代.
嘉祐二年(1057)的那场龙虎榜.涌现出了许多百年难遇的人才.这些年轻人一个个进入仕途.每个人都期待着他们会接过前辈们的大旗.将大宋从深渊中一力拽起.
可一切还是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庸俗.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开启变法.试图改变大宋积贫积弱的现状.但原本推行庆历新政的老人们却保守地站在了对立面.而这种站位则导致那些本该团结一致报效祖国的年轻人也分为两个派系:新党和旧党.
于是.这场新旧党争.便纠缠了这些年轻人的一生.
在这场变法和党争的风波过后.每个人都长大了.可也都变了.忘记了他们初的模样.
苏辙、曾巩、曾布、程颢、王韶、吕惠卿……
蔡确、沈括、刘挚、程颐、章惇、刘安世……
他们或因世事消沉.或遭权力异化.或被立场禁锢.总之.当这场党争的风暴过去后.每个曾经心怀梦想的年轻人.都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早年的王安石意气风发.晚年的王安石意志消沉;早年的司马光虚怀若谷.晚年的司马光刚愎自用;早年的苏辙对外强硬.晚年的苏辙割地求和;早年的章惇光明磊落.晚年的章惇睚眦必报;早年的蔡确投机钻营.晚年的蔡确大彻大悟……好像每个人都变了.
不论是变好还是变坏.反正就是变了.和曾经的自己不一样了.
只有一个人例外.
那就是苏轼.
苏轼二十一岁随父入京时是那个样子.六十六岁北归中原还是那个样子.他没有改变世界.可也没有被这个世界改变.他走出了半生.归来时仍是我们认识的那个少年.
这真的很难得.不是吗?
所以.也就只有他.才可以带我们穿越千年.去和那些历史课本上的老朋友们见上一面.只因为他看向所有人的眼神.始终都没有变过.
记得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将苏轼形容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在黄州、惠州、儋州的逆境中.依旧可以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而在往后的苏传中.对苏轼其人的描述也大多逃不开这个固定的人设.
可真正的苏轼是那样的吗?
我在正文中讲过.苏轼并不是一个永远乐观的人.他会哭.会生气.也会怕死.他有着我们正常人都会拥有的七情六欲.除去惊为天人的文采.他和我们常人别无二致.至于那些所谓的豁达开朗的诗词.不过是他在描绘一个理想中的自己罢了.和现实世界里的那个他无关.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将会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
“那不是原谅.那是算了.”
苏轼又何尝不是这样?
那些乐观向上的诗词和表现.从来不是他对生活的谅解.而是在无可奈何的现实下.只能算了.
元丰年间.苏轼去了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这是他在苦难逼迫下.幻想出的另一个自己.
他把“苏东坡”当成了遮风挡雨的壳.矢志不渝地守护着属于“苏轼”的天真.这根本不是什么打不死的小强.也不是什么没心没肺的乐天派.而是在走投无路中选择忍住眼泪.抬头看一看蓝天.
喜剧的内核往往都是悲剧.再乐观的人心中也难保不会有着难以言喻的伤痛.只是苏轼用他的人生经历告诉了我们:
人嘛.总要在难挨的日子里笑出声来.
而世人之所以需要苏轼.就如苏轼需要苏东坡一样.
所以.如果你去询问苏轼:你为什么总是这么乐观?
我猜.苏轼不会给你讲什么大道理.更不会说什么我本来就是这个性格.而是大概率会给你做个鬼脸.然后说:
“那不然呢.我给你哭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