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史学者毛佩琦作序引读!朱东润生前*后自定本;成大事者,赠张居正狠人语录书签!
书名:张居正大传
ISBN:9787559643339
作者:朱东润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0-09-01
页数:408
字数:367000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胶订
是否套装:否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
![]() |
![]() |
![]() |
|
![]() |
![]() |
![]() |
![]() |
"1. 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中国传记文学不朽的经典.披襟斩棘开山之作.
2. 权威朱东润版.以力透纸背的悲壮与哀愁. 重读大明帝国的偏激与倨傲、理智与温情;“居正既非伊周.亦非温莽.他固然不是禽兽.但是他也并不志在圣人.他只是张居正.一个受时代代陶镕.而同时又想陶镕时代底人物.”
3. 你愿意做对他人有益的事情吗?
你愿意违背自己的做人原则吗?
你愿意用一生去这样做吗?
4. 千古一相.万历首辅;
任尔流言.我自居正.
张居正失败了.但是他的失败是可以理解的:“在16世纪的中国.要面对气息奄奄、百年腐败已毒入骨髓的明皇朝输血补养.要重新健全其统治机能.全面恢复社会的生机.是极不容易的事”.在16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慢慢长夜里.世道凉薄.张居正滚烫地活过."
【内容简介】
历史对于张居正的评判是多面的.称赞张居正的多说他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批评张居正的多指责其骄奢浮华、钳制言路.
张居正“大有助于社稷者”.作者评价“张居正当之无愧地是一代伟人”.也是毫无疑义的.然而.张居正又是弱小的.他的崛起、秉政以及*后的覆灭.全都系于“万历皇帝”一人之上.“张居正有心补天.但万历皇帝绝不肯奉天而行.他和万历皇帝君臣之间.潜存着带根本性质的相互排斥和敌对.”在当时皇权至高无上的体制下.他与腐朽皇权的冲突导致其终将受皇权摧毁是必然的.张居正当然是一个政治强人.但在皇权和深远的传统政治面前.则又处于弱势.
张居正失败了.但是他的失败是可以理解的:“在16世纪的中国.要面对气息奄奄、百年腐败已毒入骨髓的明皇朝输血补养.要重新健全其统治机能.全面恢复社会的生机.是极不容易的事”.无论怎样.在16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慢慢长夜里.世道凉薄.张居正滚烫地活过.
【作者简介】
"朱东润(1896-1988)
当代著名传记文学家、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教育家、书法家.
原名朱世溱.江苏泰兴人.明代福建巡抚、督师抗击荷兰侵略者朱一冯之裔孙.曾著有《张居正大传》《陆游传》《梅尧臣传》《李方舟传》等.
朱东润是中国著名的传记史家.先后撰写了《张居正大传》、《王守仁大传》、《陆游传》、《梅尧臣传》等具有影响的传记作品.朱东润不仅通过他的作品描述了一位位历史名人的一生.也通过这些人物故事展现出一段段历史 .一个个时代的变迁.他被称为真正开拓中国现代传记文学领域的人."
【目录】
"序言
章 “荆州张秀才”
第二章 政治生活的开始
第三章 休假三年
第四章 再投入政治漩涡
第五章 内阁中的混斗(上)
第六章 内阁中的混斗(下)
第七章 大政变
第八章 初步的建设(上)
第九章 初步的建设(下)
第十章 次打击以后
第十一章 从夺情到归葬
第十二章 元老的成功
第十三章 鞠躬尽瘁
第十四章 尾声
"
【前言】
开启一代新风的传记经典
——朱东润《张居正大传》新版赘言
毛佩琦
朱东润所著《张居正大传》完成于1943年.初版于1945年.是现代以来诞生的部新型的张居正的传记.当时.学界为古代人物撰写大型传记的实践还不多.朱先生职任文学系的教授.撰写古代人物的史传.打通了文史畛域.而且采用了新的写作方法.是一件开风气的事.中国文化传统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历史上.许多史书中的人物传记都堪称上乘的文学作品.因而《史记》被赞誉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甚至《汉书》文章之美被称赞为可以下酒.朱先生的《张居正大传》无论从史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看.都是堪称经典的佳作.
朱先生熟读中国经典.深入研究过中国传统的传记.出版过《中国传记文学之进展》、《传记文学之前途》、《传记文学与人格》《八代传记文学述论》等一系列专著.但是.作为一个眼界开阔、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不墨守中国的传统.而是要吸纳新的知识.引进新的方法.创作无愧于新时代的作品.他说.“史汉列传底时代过去了.汉魏别传底时代过去了.六代唐宋墓铭底时代过去了.宋代以后年谱底时代过去了”.而 “横在我们面前的.是西方三百年以来传记文学底进展.我们对于古人底著作.要认识.要了解.要欣赏.但是我们决不承认由古人支配我们底前途”.他“认定世界是整个的.文学是整个的.在近代的中国.传记文学的意识.也许不免落后.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必然有把我们底意识激荡向前、不容落伍的一日”. 他进一步深入研究西方许许多多优秀的人物传记.分析其得失.汲取其优长.“决定替中国文学界做一番斩伐荆棘的工作.”(朱东润《张居正大传》初版序)
他归纳.中外好的传记都有一些共同点特点:历史场景的复原.细节精致的刻画.鲜明的人物个性.既有文学性.又要忠于史事.避免不实的夸张颂扬.而作为大型人物传记重要的是全景感和历史感.他从斯特拉哲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得到启发.认为它“打开‘现代传记文学’底局面”.其中不仅描写了女王的生平、她的家庭、朋友和各阶层的人物.而且 “这里有英国的政局.也有世界的大势”.
那么.作者选择什么主题去实现他“替中国文学界斩伐荆棘”的雄心壮志呢?
作者曾说“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一生.这一生的记载.在优良的传记文学家底手里.都可以成为优良的著作.所以在下州小邑、穷乡僻壤中.田夫野老、痴儿怨女底生活.都是传记文学底题目.”但是作者选择了张居正.因为他影响了一个时代、也代表了一个时代.他说“这个时期以前数十年.整个的政局是混乱.以后数十年.还是混乱:只有在这十年之中.比较清明的时代.中国在安定的状态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一切都是居正底大功.他所以成为划时代的人物者.其故在此.”作者不满足于塑造一个随手拈来的人物形象.而是要从大处着眼.深入解读一段历史.
但是.作者却发现.通过写作张居正的传记去实现其文学使命.具有极大的困难:“.居正是几乎没有私生活的人物.现代传记文学.常常注意传主底私生活.在私生活方面的描写.可以使文字生动.同时更可以使读者对于传主发生一种亲切的感想.因此更能了解传主底人格.但是关于居正底私生活.我们所知道的太少了”;“第二.居正入阁以后的生活中心.只有政治;因为他占有政局底全面.所以对于当时的政局.不能不加以叙述”.“困难的是一般人对于明代大局的认识”. “说少了.他们不会明自;说多了.他们会嫌烦凟:这是一个两难的境地.”而重要的.“任何的记载都要有来历.任何的推论都要有根据.”“这许多困难底后面.还有一个难题.便是材料底缺乏.”可以设想.在当时正处于举国抗战的艰难时刻.作者又在远离文化中心的大后方.生活异常艰苦.图书资料极为匮乏.必然更增加了写作的难度.
作者以勇毅的担当精神.以止于至善的态度.以严谨的学风和顽强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张居正大传》.读者会从全书的篇目设计、材料的取舍、史实的准确、制度考究、细节的刻画、语言的处理等等方面.看到作者倾注的精力和心血.他说“传记文学是文学.同时也是史.因为传记文学是史.所以在记载方面.应当追求真相.和小说家那一番凭空结构的作风.绝不相同.”“我担保没有一句凭空想象的话”.作者自谦说“这一本材料不甚完密的著作.替大家做一个前驱.未尝不是尽了一份必要的责任.”但我们在《张居正大传》中看到.作者既高屋建瓴地审视了历史.又游刃有余地驾驭了文字.从而为现代传记的写作树立了一个典型.开辟了一个新的生面.就是 “大传”二字的使用.也是朱先生“援经入史”的创造.自那以后数十年.也确如先生所展望的.“只要传记文学底风气一开.以后再有十种乃至百种张居正传.并不是不能想象的事.”
作者所做的是斩伐荆棘的工作.他引用《法显行传》把自己的写作.比作一个求法的圣僧:“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惟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在一个茫无边际的境界.我们惟有踏着前人底足迹.作为自己前进的路线.前人对于我们所尽的责任.正是我们对于后人所有的义务.无论成功或失败.现在底努力.对于后人都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他又把自己比作引进传记文学新法的园丁: “知道西方的传记文学是怎样写法.怎样可以介绍到中国.我只打开园门.使大众认识里面是怎样的园地.以后游览的人多了.栽培花木的也有.修拾园亭的也有.只要园地逐日繁荣.即是打开园门的人被忘去了.他也应当庆幸这一番工作不是没有意义.”先生的筚路蓝缕、福荫后人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大传》的主人公张居正.是明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了解明代史特别是明代中晚期的历史.绕不过张居正.张居正自隆庆元年二月进入内阁后到万历十年六月病逝.在明朝政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万历头十年间.作为年仅十岁的明神宗朱翊钧的帝师和内阁首辅.其地位举足轻重.成为没有宰相之名的真宰相.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政绩.但是.张居正一死.万历帝就开始了对他的清算.以至于削其官秩.夺其玺书.褫其诰命.几至于剖棺戮尸.张居正的名誉一旦完全翻转.他为人诟病的是所谓“夺情”.被指责违背礼制、贪恋权位.而没有离职去为父亲守丧;他死后.还有勾结中官冯保、阴谋挤走首辅高拱.二个儿子中进士涉嫌舞弊.乃至奢侈、跋扈等等也被揭出.而张居正被之所以清算的要害.如明人沈德符说.则在于“要挟圣主.如同婴孺”.将自己视同于摄政大臣.(《万历野获编》卷九.三诏亭.中华书局1959年2月版.册第228页)终万历之世.举朝没有人敢于为张居正辩白.万历帝死后.廷臣对张居正才“稍稍追述之”.于是“复故官.予祭葬”.崇祯年十三年.礼部尚书李日宣上书说:“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任劳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乂安.海内殷富.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明史》卷二百十三.张居正传)算是完全恢复了名誉.
然而一些人.特别是张居正的乡人.对张居正偏爱有加.把对张居正的评价推到惊人的高度:“高皇帝为生民以来未有之神圣.开天而作君;太岳先生为生民以来未有之异人.中天而作相.”(万历本《张太岳文集》凡例.第八叶.上海古籍出版社《张太岳集》.1984影印本)及至清代.更有人说“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刘献庭《广阳杂记》卷一.蔡瞻岷曰.)新史学的开山梁启超先生则说:“明代有种种特点.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这些评价语出惊人.但显然有失敦厚平允了.
朱东润评论前人对张居正评价时说.“誉之者或过其实.毁之者或失其真”.“善意的批评.比居正为伊、周.恶意的评论.比居正为温、莽.”他认为.这种评价或带感情色彩.或以偏概全.大有可议之处.朱先生认为:“其实居正既非伊周.亦非温莽.它固然不是禽兽.但是他也并不志在圣人.他只是张居正.一个受时代代陶镕而同时又想陶镕时代底人物.”(朱东润《张居正大传》序).无疑.朱先生是考察了张居正的全部史实.考察了张居正那个时代乃至于整个明代历史才说出这番话的.朱东润先生通过《张居正大传》.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形神俱备的张居正.展示了一段丰富生动的真实的历史.朱先生对历史和人物的叙述是严谨的.论断是审慎的.虽然已经过去了近80年.但仍然是可以凭信的.张居正是传统意义上的大政治家.具有以天下为己任.不畏讥弹.敢于担当的品格.他说:“得失毁誉关头若打不破.天下事无一可为者.”“苟利社稷.生死以之.”“既忘家狥国.遑恤其它!虽机穽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也”.(《张太岳文集》卷三十.答河槽按院林云源为事任怨.)这些话.今天听来还是如同大吕黄钟般轰鸣.足以令人猛醒.这也是我们重读《张居正大传》现实意义吧?
朱东润先生不仅完成了一部《张居正大传》.也实现了他斩伐荆棘.开创现代传记文学新风的宏愿.后来人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打开园门的人”.今次.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将作者生前后一个自定本进行整理编辑.重新出版《张居正大传》.再次把这部经典传记介绍给广大读者.做为研读历史.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读本.也借以缅怀朱东润先生的开创之功.是以赘言如此.
2020年7月22日于北京昌平之垄上
【免费在线读】
"章 荆州张秀才
据说荆州府知府李士翱前一晚做一个梦.梦见上帝给他一个玉印.吩咐转给一个孩子.第二天荆州府点名的时候.个恰恰是张白圭.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李士翱把他喊近.仔细一看.正是梦中所见.因此.替他改名居正.还嘱咐许多自爱的话.
宋恭帝德祐二年.临安陷落.皇帝成为俘虏.宋代遗臣.立益王昰为帝.改元景炎.继续斗争;景炎三年帝昰死了.他们再立卫王昺为帝.改元祥兴.整个的斗争.开始向南转移.南宋王朝的根据地剩得海南岛的一角.是年.文天祥的孤军失败.天祥也成为俘虏.祥兴二年.崖山的斗争又失败了.陆秀夫抱帝昺投海.张世杰还想再立皇帝.重新燃起斗争的火焰.但是惊天动地的风浪沉灭了这一个民族英雄.南宋王朝的抗元斗争就这样惨痛地结束了.这一年是元世祖至元十六年.
宋王朝倒下去了.元王朝兴起来了.但被压在底层的广大贫苦人民.地位并没有改善.他们过的仍然是被奴役的生活.在中国境内.仍然是只见到荒淫、暴虐、屠杀和灭亡.部分统治阶级没落了;曾经统治中国三百二十年的宋室.再不能产生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的死亡.在士大夫的中间.也喊不出一个百折不回的志士.剩余的只是月泉吟社这一流的诗人.借着“春日田园杂兴”的诗题.流露一点儿改朝换代的叹息.
整个中国便随着上层阶级的没落而没落.四千年的历史.从此便成为统治者脚下的灰尘吗?不会的.和西方传说中的长命鸟一样.中国人民正从毁灭里得到再生.人民的力量是不能摧毁的.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替他们自己挖掘坟墓.但是人民大众不会随着垂死的统治者走向灭亡.他们要用自己的力量挣断身上的枷锁.争取生存的权利.他们正准备力量给骑在头上的统治者以狠狠的打击.而他们中间.也正在产生领导人物.领导全人民作斗争.这便是元顺帝以后中国的情态.顺帝至正十一年贩布的徐寿辉起兵.十二年卜士的儿子郭子兴起兵.十三年贩盐的张士诚起兵.十五年白莲会的韩林儿称帝.在这一大群人中.特出的.一个是皇觉寺的和尚朱元璋.一个是沔阳的渔夫陈友谅.朱元璋把握着后的胜利.成为明朝的太祖高皇帝.
明太祖起兵.定远人李善长到了军门.只是说.“从此有天有日了”.濠人陆仲亨才十七岁.父母兄弟都死了.他怀着后的一升麦.躲在草中.唯恐被乱兵搜到.把他送上死亡的境地.恰恰被太祖看见了.太祖喊一声“来呀”.仲亨从此投军.这里看到当时的惨状.和一般人对于这一番动乱的期待.以后善长直做到左丞相.仲亨也成为开国功臣.封吉安侯.在有名的功臣里.徐达、汤和是濠人.李文忠是盱眙人.李善长、冯国用、冯胜是定远人.邓愈、胡大海是虹县人.常遇春是怀远人.廖永安是巢县人.他们以外还有许多出身濠州附近的功臣.在明太祖的领导下.淮水流域出了许多英雄.到了明室中衰的时期.也幸亏淮水流域一个无名英雄的后裔.再从人民中间出来.重新领导国家的事业.为明王朝的统治延长了七十二年①的存在.这是明代的大学士张居正.
居正出生的时候.明室已经中衰了:太祖、成祖的武功没有了.仁宗、宣宗的文治也没有了.之后便是正统十四年英宗出征.不幸恰被鞑靼人包围.大军数十万遇到歼灭的命运.连皇帝也成了俘虏.在这个困难的阶段.幸亏于谦出来.拥立景帝.支持了当日的天下.以后是英宗复辟.于谦被杀.再下便是宪宗即位.全国的政治.更看不到清明的时代.宪宗的儿子孝宗总算是一个贤君.但是孝宗下面.便是荒唐的武宗:北京古老了.宣府是他的“家里”;皇宫住腻了.他住在“豹房”;皇帝做厌了.他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镇国公朱寿”;太子没有.东宫也不要了.他有无数的义子.把积庆坊、鸣玉坊毁去.改建他的义子府.正德五年安化王寘鐇造反.十四年宁王宸濠造反.总算没有成为大乱.但是明室的元气已经衰耗了.武宗殁后.他的从弟世宗即位.世宗是一个有名的干才.但是聪明当中带着痴呆的气息.尽管一面制礼作乐.处处表现太平盛世的现象.可是建斋兴醮.也处处流露荒诞无稽的思想.整个政治的提示是偏执.大臣常有的际遇是廷杖和杀戮.因此到处都是谄谀逢迎的风气.政治的措施只能加速全社会的腐化和动摇.这是张居正出生的时代.
居正的先代一直推到元末的张关保.凤阳定远人②.关保是太祖初起时的一个兵士.以后渡江.破采石矶.从大将军徐达平定江南.立功浙江、福建、广东.后授归州长宁所世袭千户.入了湖广的军籍.军籍是明代的一种制度.天下初定.各府设所.诸府要害之地设卫.大致五千六百人为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百户所.兵士和官长都有世籍.所谓军籍.居正的祖先.是太祖的功臣.以后又世隶军籍.这便造成了他一生以身许国的夙愿.
关保在史册上没有留下怎样的功绩.死后葬在宜都.居正答宜都知县许印峰说“远祖孤茔.辱垂青扫拂”①.大致即指此.关保的子孙.在居正《先考观澜公行略》里.仅仅传下两个名字.但是到了关保的曾孙.便有事迹可考.他名诚.字怀葛.是居正的曾祖.
张诚只是次子.世袭千户的尊荣.当然与他无关.因此从归州迁到江陵.入江陵籍.张诚到了江陵以后.不得不靠自己谋生.有余的时候.他便施舍穷人.斋供和尚.因此自己永远处在困顿的中间.张诚有点口吃.江陵人给他起一个外号“张謇子”②.謇子尽管謇子.但是他的话特别多.江陵人常常引“张謇子”的话教训子弟.居正自己也引过这样几句:
昔念先曾祖.平生急难振乏.尝愿以其身为蓐荐.而使人寝处其上.使其有知.决不忍困吾乡中父老.以自炫其闾里③.
二十年前曾有一宏愿.愿以其身为蓐荐.使人寝处其上.溲溺之.垢秽之.吾无间焉.此亦吴子所知.有欲割取吾耳鼻.我亦欢喜施与.况诋毁而已乎④?
答吴尧山书作于万历元年.上溯二十年为嘉靖三十二年.是年居正二十九岁.正是居正为翰林院编修.大学士徐阶深相期许之后.也正在他以相业自期的时代.宰相的抱负直溯到一个“謇子”的教训.似是不易理解而其实是易理解的事.居正把曾祖的宏愿作为自己的宏愿.这不是蹈袭而是心理的契合.
“謇子”有三个儿子:钺、镇、釴.镇字东湖.是居正的祖父.钺长于治产.家道日渐殷实;釴读书.补县学生;偏偏张镇既不读书又不治产.后在江陵辽王府充当护卫⑤.从张关保从军到张镇当护卫.总算是一线相传.克绍箕裘.但是中间已隔四代.一切观念都改变了.这里没有慷慨从军的气概.没有英雄事业的声誉.所剩的只是豪爽的气魄的生活.偏偏“謇子”喜欢他.这不是因为张镇的可喜.而是因为父母对于不成才的子女常有特别爱护的意趣.居正称“謇祖顾独爱之.逾于伯季远甚”.⑥其因在此.张镇的豪爽在居正的生活里留下了一些痕迹.专权、自恣.正是豪爽的人走上政治生活以后的形态.
尽管“謇子”对张镇特别爱护.但是始终感到一点儿失望.第二个儿子既然不如他的哥哥和弟弟.只有希望他生一个好孩子.所以张镇生文明的时候.“謇子”说:“我这一生.帮别人的忙多了.应当出一个好子孙.也许就是这个孩子吧!”文明字治卿.别号观澜.二十岁上.补上府学生.在科举的时代总算是一种发展.但是考过七次乡试.始终没有被录取.一直到居正点了翰林.三年秩满以后.文明才掷下考篮.叹道:“我从小读书.到今四十年.自己看看.没有什么不如人.但是一直困顿到现在.这是命呀!”其实这不是命.只是文明的“学问”不够.居正说:
“先君幼警敏.为文下笔立就.不复改窜.口占为诗.往往有奇句.然不能俯首就绳墨.循矩矱.以是见诎于有司.⑦”
读书四十年.毕竟不能使文明认识自己的不就绳墨.这正是他的倔强.居正又说他“性任真坦率.与人处.无贵贱贤不肖.咸平心无竞.不宿仇怨.人亦无怨恨之者.……喜饮酒.善谈谑.里中燕会.得先君即终席欢饮.自荐绅大夫以至齐民.莫不爱敬.有佳酒.必延致之.或载至就饮”.这里写的当然是文明父以子贵以后的形态.但是也看出他那种意境.他毕竟是张镇的儿子.也正是张居正的父亲.
“謇子”对于文明的期望显然还是一个泡影.但是后他看见居正的出生.居正的成就是“謇子”存心济世的“报应”吗?未见得.但是他有那种发心济世的宏愿.当然他的子孙会有一天实现他的志愿.居正出生在嘉靖四年五月初三.他的曾祖父张诚、祖父张镇、父张文明都在.文明是年二十二岁.母赵氏.比文明小两岁.
大人物的怀孕和出生照例有许多传说.据说居正的母亲夜中看到房间里突然发亮.一阵火光.一直连到天上.接后一个青衣童子.五六岁的样子.从天上慢慢地下来.在房间里绕床尽转.于是赵氏怀孕了.这个大约是居正大贵以后他的母亲编出来的.以后透过自我催眠的作用.本人竟信以为真了.这正是知识不健全的乡间妇女常有的事.敬修《文忠公行实》还指出赵氏怀孕十有二月才生居正.好像也被认为是贵征.这大致不会假的.在妊十月虽然是人道之常.但是一个强壮的少妇次怀孕期常会加长.这是每个医生知道的事实.
敬修还指出两个梦.就在居正出生的前夕.张镇梦到遍地大水.一直流满屋子.张镇惊惶得了不得.问奴辈道:“哪儿来这许多水?”奴辈说:“水是从张少保的地里流出的呀.”同夜张诚也梦到月亮落在水瓮里.照得满瓮发亮.随后一只白龟跟着水光浮上来.
居正字叔大.别号太岳.但是小的时候名为白圭.这是“謇子”因为他的幻梦给他起名的结果.“白圭”是“白龟”的谐音.嘉靖十五年.居正考生员的时候.荆州府知府李士翱看见居正.认为“白圭”两字不妥.替他改名居正.
居正的家庭只是一个寒伧的家庭.嘉靖三十三年居正请假自京回籍.上徐阶书说起“窃念正起自寒士.非阀阅衣冠之族.乏金张左右之容”①;万历中与王世贞书也说:“仆先世单寒.非阀阅衣冠之旧”②;都显出他对于这个家庭环境的认识.但是他存心要挣脱这个环境的约束.本来明太祖是从下层阶级出身的人物.这便给他一种启示.居正在《西陵何氏族谱序》中说:“至我国家立贤无方.唯才是用.采灵菌于粪壤.拔姬姜于憔悴;王谢子弟.或杂在庸流.而韦布闾巷之士.化为望族.”③这篇文章大约做于嘉靖三十七年.其时居正是翰林院编修.正在准备国家的重用.
不过即在居正小时.张家经济状况方面已经改进了.有奴.有乳媪.总是绰有余裕的形态.居正两岁的时候.大家都看出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某天他的同堂叔父龙湫④正在读《孟子》.居正在旁.龙湫和他开玩笑道:“孩子.不要夸聪明了.要认识‘王曰’二字才算本领.”又过了几天.龙湫读书的时候.乳母和居正又来了.龙湫把居正抱在膝上.要他认“王曰”二字.居正居然认识.因此得到“神童”的称号.居正五岁入学读书.十岁通六经大义.在荆州府很有一些声名.
嘉靖十五年.居正十二岁.在荆州府投考.据说荆州府知府李士翱前一晚做一个梦.梦见上帝给他一个玉印.吩咐转给一个孩子.第二天荆州府点名的时候.个恰恰是张白圭.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李士翱把他喊近.仔细一看.正是梦中所见.因此.替他改名居正.还嘱咐许多自爱的话.荆州府考过以后.湖广学政田顼来了.李士翱见到田顼.告诉他荆州府有这样一个聪明的孩子.田学政把张居正招来面试.试题是“南郡奇童赋”.居正很快地交了卷.学政和荆州府都惊异得了不得.这年居正补府学生⑤.
大致就在次年发生居正和辽嗣王宪?之间的一段故事.太祖洪武十一年封第十五子植为卫王.二十六年改封辽王.起初辽王府在广宁.即今辽宁省北镇县.建文年间.辽王渡海南归.改封荆州.这是辽王府在荆州的由来.张镇为辽府护卫.张家和辽府从此发生关系.居正出生的前一年.即嘉靖三年.第六代辽王袭封.这是庄王致格.次年庄王妾生子宪?.正和居正同年.致格是一个多病的人.府中大小一切都由王妃毛氏管理.毛妃有主张.有办法.在当时很有声望.嘉靖十六年.庄王死了.宪?因为还在丧服中间.当然不能袭封.而且年龄很小.所以大权还在嫡母毛妃手里.毛妃看到宪?只是一个少年.但是居正已经是名震荆州的小秀才了.一天毛妃招居正入府赐食.吩咐宪?坐在下面.毛妃对宪?说:“你这样不上进.终有一天给居正牵着鼻子走呀!”宪?充满了惭愤.但是没有发作.他和居正从此相识.但是在友谊的后面深深地滋长了仇恨.
居正十三岁这一年从荆州到武昌应乡试.这次要是试中.便是举人了.诗集留下两首早的作品.录一首于此:
题竹①
绿遍潇湘外.
疏林玉露寒.
凤毛丛劲节.
只上尽头竿.
这首诗很幼稚.也不像应试的格式.大概这时居正的声名在湖广已经很大.所以主考官给他临时的口试和平常的形式不同.单凭居正的年龄和声名.原有中举的希望.但是因为湖广巡抚顾璘的主张.这次却没有成功.
顾璘.应天府上元县人.是当时有名的才子.和同县陈沂、王韦并称为“金陵三俊”.其后又加入宝应朱应登.称为四大家②.他认为十三岁的孩子就中举人.以后会自满.反而把上进的志愿打消.这是对居正的不利.因此主张趁此给他一些挫折.使他更能奋发.他和监试的冯御史说:“张居正是一个大才.早些发达.原没有什么不可.不过好还让他迟几年.等到才具老练了.将来的发展更没有限量.这是御史的事.一切请你斟酌吧.”这次居正的考卷很得湖广按察佥事陈束的欣赏.陈束极力主张录取他.但是监试御史想起顾璘的吩咐.竭力拒绝.居正竟没有被录取.这件事对居正产生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居正对顾璘始终感激.委实这是一件值得感激的事.要是居正就在这年中举.不过早了三年.以后也许在湖广添一个唐寅那样的人物.而其一生的事业便会在诗酒风流中消逝.他自己也曾说:
仆昔年十三.大司寇东桥顾公.时为敝省巡抚.一见即许以国士.呼为小友.每与藩、臬诸君言:“此子将相才也.昔张燕公识李邺侯于童稚.吾庶几云云.”又解束带以相赠曰:“子他日不束此.聊以表吕虔意耳.”一日留仆共饭.出其少子.今名峻者.指示之曰:“此荆州张秀才也.他年当枢要.汝可往见之.必念其为故人子也.”仆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思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③.
嘉靖十九年.居正十六岁.再应乡试.这次居然中试.十六岁的举人毕竟很年轻了.恰巧这时顾璘正在安陆督工.居正到安陆进见.顾璘很高兴.把自己的犀带赠给他.说道:“古人都说大器晚成.这是为中才说法罢了.当然你不是一个中才.上次我对于冯御史的嘱咐.竟耽误了你三年.这是我的错误了.但是我希望你要有远大的抱负.要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只做一个年少成名的秀才.”其实顾璘认为居正十六岁中举的事毕竟还太早.
就在这年.辽嗣王宪?三年丧服已满.照例袭封.成为第七代辽王.居正的发达当然会加重母妃的督责.也增添宪?的惭愤.他将一切怨恨都发泄到辽府护卫张镇的身上.据说宪?把张镇召进辽府.赐他喝酒.张镇看到孙儿中举.辽王又赐酒.正得开怀畅饮.可是一杯又一杯.也委实喝不下了.宪?还要他喝.后.张镇竟是醉死的.因此在居正、宪?中间又添了一个大仇.然而表面上一切还是非常地亲近.居正的曾祖“謇子”大概已经死了.没有看到居正的发达.
居正乡试中试的第二年.即嘉靖二十年辛丑.是会试的一年.这次居正曾否入京会试.不可考.依照明代的制度.乡试的次年便是会试.新科的举人都要入京.也许居正因为年龄太小.没有去.到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居正入京会试.这次却失败了.他曾说到失败的原因: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令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①.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居正再行入京会试.会试以后.再与殿试.这次成功了.中二甲进士.选庶吉士.《明史·选举志》言:“成祖初年.内阁七人.非翰林者居其半.翰林纂修.亦诸色参用.自天顺二年.李贤奏定纂修专选进士.由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通计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九.盖科举视前代为盛.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居正这时已经身居储相之列了.
居正会试时.座主是孙承恩、张治.因为他考《礼记》.所以他的房师是阅《礼记》试卷的陈以勤、吴维岳.进士一甲人是李春芳.其后与居正同时为大学士.同科还有殷士儋、王世贞、汪道昆、王宗茂、吴百朋、刘应节、王遴、殷正茂、凌云翼、陆光祖、杨巍、宋仪望、徐栻、杨继盛.这一科有流的首相、流的文人、立功边疆的大帅、弹劾权倖的忠臣.可算得人甚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