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获奖作品,2019年“精品阅读年度好书”.曹可凡、韦力、绿茶、周黎明、张翎、十年砍柴感动推荐,中国好书榜、华文好书榜等推荐!
书名:世间的陀螺:写给亲人、故乡和远去的旧时光
ISBN:9787559815736
作者:韩浩月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2-01
页数:200
字数:120000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胶订
是否套装:否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代漂泊者的复杂乡愁、亲情困境与人生际遇;
著名作家韩浩月呕心沥血之作.为亲人与故乡立传;
以至真至诚.直面一生所爱.深沉追忆时间深处的山河故人;
离乡二十载.从故乡的逃离者、批判者到回归者;
用理性的审视克制汹涌的情感;
将激烈的冲突消解于微笑与拥抱;
《财新周刊》连载一年.引无数读者共鸣;
以真实的笔触为亲人与故乡立传.以zui朴素、zui坦诚的情感.讲述一代人的命运、悲欢离合与乡村愁绪.
【内容简介】
知名作家韩浩月呕心沥血之作.文字简洁有力.情感隐忍克制.于无声的文字下面隐藏着巨大的情感力量.以承担痛苦的勇气.以真实的笔触.为亲人与故乡立传;以朴素、坦诚的情感.讲述一代人的命运和乡村愁绪.感情真挚.又有反思力度.既有作者和亲人们感人至深的人生经历和悲欢离合.又对亲人和故乡有一定的反思和剖析.引人对世事和人生产生各种思考.不少篇目具有经典品质.能够引发读者共鸣.本书文笔流畅.细节生动.文字简洁有力.情感隐忍克制.于无声的文字下面隐藏着巨大的情感力量.
作为从小城市到大城市谋生的青年.能够激起不少同龄人的共鸣.亦能记录时代变迁和这一代人的心灵成长.作者以zui真实的笔触为亲人与故乡立传.以zui朴素、zui坦诚的情感.讲述一代人的命运、悲欢离合与乡村愁绪.作者以坦诚和勇敢扣问内心与故乡的呕心沥血之作.作为远离故乡二十年之久的游子.韩浩月以至真至诚.直面一生所爱.深沉回忆、反思并追问时间深处的亲人与故乡.作者从故乡的逃离者、批判者到回归者.经历一系列心路历程.历时二十年.游子心态由复杂变简单.时间没有为回忆镀金.反而为他增加了承担痛苦的勇气和表达的力量.用理性的审视克制汹涌的情感.将激烈的冲突消解于微笑与拥抱.
本书主要内容在《财新周刊》文化专栏持续一年刊发.感动无数读者.引发强烈共鸣.
【作者简介】
韩浩月.男.1970年代出生.山东郯城人.知名时评人.专栏作家.影评人.在《新京报》《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新华每日电讯》《财新周刊》等媒体发表大量评论、随笔.
出版有随笔集《错认他乡》《爱如病毒.喜欢潜伏》.影评集《一个人的电影院》.散文集《午睡主义者》《一个人的森林》.男性话题作品集《男人道》《男人道2》等十六种.
*、二届优质华语电影大奖、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金扫帚奖、华鼎奖等影视奖项评委.Vista 看天下政商智库高级观察员.
【目录】
一生所爱.山河故人
父亲看油菜花去了
母亲在远方
有关爷爷的坏话.正在消失
奶奶的葬礼
故乡守墓人
他是世间一枚笨拙的陀螺
六叔.他是传奇
在艰难的日子里哭出声来
坐绿皮火车去参加三弟的婚礼
我们缓缓前行.他知道无需急促
我已与故乡握手言和
给××的信.兼致故乡
如果故乡不能给你安慰.异乡就更不能
县城里的中国故事
近乡情更怯
我以奔跑的心态重走故乡
一条河流和我的命
过去的麦子与现在的麦子
可不可以在田野里再跑一回
我怎么成了家乡的游客?
一穗玉米的呼喊
县城小书店
和记忆喝酒.这怎么能戒得了
火车火车你慢些开
和电台有关的日子
我的录像厅往事
“冬天”是我生命中的敏感词
曾和我一起晃荡的少年朋友
那个年代.我为什么爱文学?
去过的大城市越多.越喜欢小城
【前言】
一枚陀螺的勇气
小的时候.陀螺是我*爱玩的玩具.它可以是木头的、竹子的、塑胶的、金属的.但底端都镶嵌有一颗钢珠.用绳子仔细地一圈圈地缠上.展臂一放.陀螺便颤颤巍巍地转动起来.而想要它旋转得更快、更稳定、更具美感.则只有用手里的绳子.一鞭鞭地抽打它.
在冰湖上.在尘土飞扬的地面上.无数孩子沉迷在这个游戏里.他们比赛.看谁的鞭子抽打得更响亮.看谁的陀螺旋转的速度更快……玩够了要回家吃饭的时候.大伙儿喊个“一、二、三.停”的口令.*后倒地的陀螺的主人.便成为当天这场游戏胜利的玩家.夕阳西下.炊烟四起.散场的孩子收好自己的玩具.奔向闭着眼睛也能找到的家.
在孩子的眼里.陀螺只是个简单的玩具.但用大人的眼光看.陀螺便有了诸多的象征与隐喻色彩.诗人北岛在他的回忆文章里写童年时玩陀螺.开始还是愉悦的语气.结束时就有了警世的味道—“抽得越狠越顺从.不抽就东摇西晃得意忘形”.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希腊诗人塞弗里斯有一首名为《光线》的诗歌.把孩子形容为陀螺.“那些从船头斜桅跳进水去的小孩/像些仍在旋转的陀螺/赤条条地潜入漆黑的光中/嘴里咬着一枚硬币/仍在游泳”.这些诗句不禁令我怀疑.国外有陀螺吗.查询后才知道.十七世纪中国发明了一种玩具叫“竹片蜻蜓”.十八世纪传到欧洲的时候被称为“中国陀螺”.说起来.“陀螺”这个名字还是欧洲人命名的.
诺兰电影《盗梦空间》的片尾.那枚旋转的陀螺究竟有没有停下来.成为令影迷们挠头的悬念.从诺兰对陀螺这个元素的使用手法看.他也是觉得.陀螺是个充满了哲学意味的符号.的确.有什么玩具能比陀螺更具命运感呢?
不用为《盗梦空间》的结尾操心.只要是陀螺.就一定会有停下来的那一刻.比起停不停得下来.更值得关注的.是去问询它在旋转的时候.或者被抽打的时候.有没有时间思考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何而旋转?就像问一个漂泊许久的人.你在年轻的时候.离开故乡与母亲.有没有觉得自己像一枚被鞭子奋力甩打出去的陀螺?在借着惯性慢慢地滑远的过程里.有没有花点心思琢磨.为何自己生来像一枚陀螺.活得也像一枚陀螺?是否真的像北岛说的那样.被抽得越狠而变得越顺从了呢.
陀螺和风筝一样.都是很容易失去家乡的.这两者有诸多相似之处.如果风筝的旅途是天空.那么陀螺的行程便是大地.如果风筝惦记的是一条细细的线.那么陀螺牵挂的便是一根长长的鞭子……如果风筝的归宿是在大风中被撕碎散落四方.那么陀螺又岂能顺着早年留下的淡淡印痕找回出发的原点?
记得有一次站在某个城市的天桥上.看着人行道.忽然觉得.行人是如此匆忙与孤独.脑海里便出现了一个画面:他们在早晨旋转着走出家门.坐在公交车上的时候.静静地保持着体力.迈向城市中心地带的时候.又不禁加快脚步.他们的肩膀偶尔会产生一次碰撞.但顾不及有什么语言或肢体上的交流.便又匆匆旋向各自的目的地……这个画面让我有些惆怅.也有点想要微笑.生活无非是这样.很多时间并不用借助任何外力.你都要努力地加入到人潮当中.
还记得有一次与朋友在酒店里喝酒.一开始的时候有女人和小孩.满满一屋子的人.热闹非凡.我们俩喝酒的过程实在漫长.大家逐渐散去了.只剩下两个“酒鬼”.计划要把房间里剩下的酒全喝光.但不知不觉间.酒喝不动了.话也说不出了.面无表情地倒在各自的座位上……这多像两枚被遗弃的陀螺.他们有着各自的心事.不能毫无保留地倾诉.保持着距离.不能相互搀扶.人到中年的陀螺.大抵如此吧.
有没有漫画家愿意以陀螺为原型.创作出一系列表现都市人生活的漫画作品?要是有的话.那该是多么形象:它有着重重的脑壳.肥硕的身体.但全部的重量.都由一只细而尖的脚支撑;它全部的责任与理想.就是保持身体的平衡.不要跌倒.因为只要跌倒一次.就有可能没法再站起来了.在这组假想中的漫画作品里.会有骄傲的、谦卑的、亮闪闪的、灰头土脸的、从容淡定的、焦头烂额的各种形象吧.
民谣歌手万晓利在二○○六年的时候.为那些旋转着的、舞蹈着的、匍匐行进着的陀螺们写了一首主题曲.歌的名字就叫《陀螺》.“在田野上转.在清风里转.在飘着香的鲜花上转.在沉默里转.在孤独里转.在结着冰的湖面上转.在欢笑里转.在泪水里转.在燃烧着的生命里转……”每当我写到往事时.脑海里总会浮现这首歌的旋律.这旋律并不悲伤.反而有些淡淡的温暖与美好.这是时间的缘故.原先的那些尖锐、疼痛、寒冷、挣扎.很神奇地消失了.一枚陀螺的勇气.源自它所经历的疼痛;同样.它的释然.也来自对过往深切的理解和深情的拥抱.
二○一七年的时候.我认识了《财新周刊》的文化专栏编辑灵子.在她的邀约之下.开始撰写本书收录的主要文字.本书出版的时候.她已经去英国与哥伦比亚尝试新的人生旅程.因此.有关陀螺的故事.在这本书里开始.也在这本书里结束.亦要感谢策划编辑傅兴文、责任编辑金晓燕.帮我完成了这个为故乡与亲人写传的愿望.
【免费在线读】
每当夜幕降临.又到了一天中推杯换盏的时刻.他就忍不住摇起微信呼朋唤友去喝酒.酒桌上的六叔开心又肆意.埋单者的角色为他换来一阵肉麻的阿谀奉承.在那一刻.他俨然忘记了生活的苦难.而成了一个成功人士.
六叔的童年
一九七○年冬天.六叔出生于鲁南与江苏交界的一个名字叫大埠子的小村庄.村庄只有一条泥泞的堤坝路通往外界.
六叔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前面已经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大哥是村里的会计.二哥是个木匠.三哥是个农民.四哥是个农民.五哥是个泥水匠.*的姐姐一到临嫁的年龄.就嫁到了五公里开外的一个叫北涝沟的村子.
六叔出生的时候.原来在县城街道办事处做小领导的父亲(我爷爷)刚被“造反派”赶下台.六叔的父亲便带领一家老小浩浩荡荡到了鲁南之南的这个小村.投奔他*的大哥(我大爷爷).艰难地从小市民转为农民.
六叔*深刻的童年记忆.就是在大哥的带领下去田里撸未成熟的麦粒吃.弟兄几个躲藏在麦地里.吃得满嘴绿油油.吃完后擦干净再偷偷回家.不敢被村干部发现.否则会被父亲狠打一顿.
暴力是六叔童年时代的家常便饭.爷爷从一个公家人变成了一堆农民娃的爹.气不打一处来.心情不好看到孩子闹心.谁惹了事就会遭到一顿暴打.往死里打.
六叔骨子里的暴力基因就在那时种下了.在六叔的童年回忆里.很少能得到来自父母与哥哥的关怀与温暖.
六叔进城
一九八七年春天.十七岁的六叔跟随我爷爷回到了县城.此时韩氏家族已经失去了一切.户口、土地、住宅、工作等等.一无所有.在接下来五六年的时间里.才慢慢地变回为穷困的小市民.
几个已经成家立业的叔叔们都分开生活了.六叔随我爷爷一起.在城里杀猪.杀猪和卖猪肉是祖业.据说我爷爷的爷爷曾是县城里的风云人物.虽然也是杀猪的.但敢和县官抢女人.后来被人设计陷害.抓起来枪毙了.说这事时没人觉得是耻辱.死.向来在这个家族不算什么大事.悲壮而勇敢地活着.才能成为被尊重的人物.
从没进过县城的六叔进城之后居然如鱼得水.他很快顶替了爷爷的角色.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不但是干活的主力.顺便也管起了钱.谁管钱.谁就是当家的.但他毕竟还是个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还会劈头盖脸挨一顿打.
说他如鱼得水.还因为他很快就褪掉了农村孩子没见过世面的拘谨与胆怯.他有了同伴.新结识的朋友都是在街上横着走道的年轻人.他抽烟、喝酒、结拜兄弟.打架、闹事、假装社会人.回到县城的六叔仿佛找到了活着的尊严.
六叔的人生转折点发生在一九九○年.那年的一个夏夜.他关系*好的几个朋友在街头店面玩牌.深夜散场后发现一个小偷在撬门.几个男青年一拥而上.把那个小偷打死了.恰逢“严打”.几个人里一个被判了死缓.一个被判了无期.剩下的刑期不等.六叔因为那天太累睡得早没有参与玩牌.否则凭他的性格脾气.一定不会闲着.命运会就此改写.
六叔在街上看到*好的朋友被捆起来浩浩荡荡游街的时候.哭得肝肠寸断.自此之后他老老实实地从事他的正当事业——杀猪赚钱.很少再上街混了.他一直坚持每年都去监狱里看他被判了刑的朋友.还要求我给他的朋友写信.
六叔与六婶
六叔的肉摊摆在县医院南边十字街头的东北角.西南角有一个炸油条的摊点.经营的人家来自江苏.六叔在那里认识了六婶.六婶来买肉的时候六叔经常不收钱.六叔去吃油条的时候六婶也经常不收钱.一来二去两人就谈起了恋爱.也有一个说法是.两个人并不是自由恋爱.而是经人介绍直奔主题结婚去的.都是外来户.又“门当户对”.谁也别挑.
结婚的头两年.六叔与六婶经常吵得天昏地暗.打得头破血流.无非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先是口角.然后上升为武力.直到现在.他们也没改变这种“交流”方式.战斗升级的时候经常还会殃及池鱼——把爷爷奶奶住的屋门一脚踹开.
战斗的婚姻进行了二十多年.却也一直没解体.六叔偶尔会良心发现.对六婶表现出温情的一面.比如他心情好的时候.会突发奇想把六婶拉到县城的服装市场.一口气给她买许多衣服;遇到节日或六婶生日的时候.也会买个戒指、项链什么的送她.顺便说句情话——“别的女人有的.你也得有.”六婶就会像电视剧里的女人一样.感动到流泪.
六婶一直没有停止怀疑六叔在外面有女人.自从六叔有了手机.两人之间就没停止过“手机疑云”.一旦六叔关机或者开着机却不接电话.六婶的情绪就会失控.还说他自打安装了微信之后.“火得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整天在那里摇一摇.摇出了许多小妖精”.
六叔自然矢口否认.长得不好看.穷.脾气又坏.“没有一样能数得着的”.能有人看上他也算是真爱了.但六婶坚持认为.城里有个开工厂的女老板.身价上千万.和六叔在KTV认识之后.就迷上了六叔.不但给他买衣服.送手机.还给他偷偷生了个儿子.
六叔与儿子
六叔有一个亲生的儿子.或许是自己吃了足够多的苦.六叔对儿子非常宠爱.从不使唤他做任何苦力活.自然也就没有养成儿子坚毅的品格和吃苦耐劳的能力.
作为一个争强好胜的人.六叔又觉得儿子必须要出人头地.起码要像他那样自食其力.在百般努力无效之后.他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让儿子入伍.
堂弟非常排斥入伍.但在六叔看来.入伍是儿子成才的*后一个机会.也是他尽到父亲责任的*好办法.于是.几乎以半哄半骗的方式.他帮助儿子当了兵.此后六年.父子间的较力再也没停止过.
在这六年里.六叔近乎魔怔地为儿子在部队的前途而努力着.而他身边围绕着的人敏感地嗅到了这个“商机”.借着帮他儿子在部队“运作”入党、提干的名义.花光了他十多万元的积蓄.
堂弟在北京当兵.几乎每隔半年.六叔都会被人哄骗来一次北京.一行人的吃住行、娱乐.他全包.辛苦半年挣的钱.一趟就全部糟蹋光了.这样的花费根本不起作用.家人劝他不要来.但六叔不听.执着地践行着他那“心诚则灵”夹杂“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复杂价值观.
六叔觉得这是对儿子的爱.但他不知道.这样的付出越多.他儿子的压力就越大.父子关系就变得越紧张.因此他也会越觉得委屈.有段时间六叔打来电话.说着说着就哭了——“他怎么就不知道我对他好?天下哪有不想让儿子好的父亲?”
这段父子之间的爱意修补.很快被暴力代替.堂弟数十次拒绝了六叔让他留在部队继续发展的决定.毅然退伍回家了.六叔报以强烈的反对态度.声称儿子要是敢回家.他就离家出走.要不就喝药自杀.
这样的威胁压根没有用.在一次六叔与六婶吵架要动手的时候.刚好被打开家门的堂弟撞见.堂弟去拉仗.一个不小心将他父亲推倒在地.而父亲则认为是儿子动手打了自己.引起了整个家族的轩然大波.
这次父子冲突以六叔的出走告终.他搬离了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到几公里外一条公路边.租了间临时搭建的篷房居住.
六叔搬离后.六婶通过各种渠道给他传达信息.说只要他不喝酒、不骂人、不打人.与坑蒙拐骗他的社会上的人断交、不乱花钱.这个家就会永远向他敞开大门.但这样的“不”字太多了.六叔根本做不到.六叔压根想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了.该怎么去改正.怎么去对待生活.
六叔与我
和六叔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四五年.我受他的影响太大了.我年轻时爱打架、爱喝酒.一些言语表达的影响更是如同刻进了骨头里.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逃离故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逃离六叔.觉得离他越远.我的内心才能越安定.
有一次我跟他去农村收猪.回城的路上天黑了.我们停下三轮车到路边的瓜地里偷瓜吃.那晚月光皎洁、河水浩荡.嚼着还未完全熟透的瓜.我突然悲从心头起.对六叔说:“我不想这样偷别人的瓜吃.不想一辈子当个杀猪的.”六叔怔怔地看着我.不知说什么才好.那是我*次明确表达要远离故乡的意图.
我做一切与六叔截然相反的事.他杀猪.我写诗;他身上臭烘烘.我每天竭力用肥皂把身上的味道洗干净;他晚上和酒肉朋友大吃大喝.我穿上洁白的衬衣(对.一定得是白衬衣)去县城电影院晃荡;他脾气暴躁.我努力学习温柔;他大半生都停留在原地.我越走越远……
我想成为让他引以为荣的人.我无原则地纵容他.满足他孩子气的愿望.不断提供着满足他虚荣心的证据.他似乎不怎么关心我.我却像爱一个孩子那样爱他.
德国人伯特·海灵格提出过一个概念——“家庭系统排列”.其中一个说法是.家族中无论死去还是活着的长辈们.都会对孩子的灵魂有深远影响.比如.如果一个人的祖父曾在家族中有过很好的名望.或者出名的劣迹.那么他的形象与言行就会被传播开来.后代的某个子孙就很有可能被其影响.成为先辈的隔代传人.六叔不知道海灵格的理论.也不懂原生家庭.他只是凭借本能去付出与索取.希望得到回报与回应.
有段时间我对这个理论颇感兴趣.常思考.在我们的“家族系统排列”当中.六叔处在什么位置;他继承了哪位祖先的性格.而我又是怎样.这当然没有答案.但我发现了导致这个家族始终被冲突与矛盾所困扰的原因所在.即爱的断代.
爱在断代之后.就会带来爱的教育的断裂.需要后面几代人慢慢修补.在爱的表达上做痛苦而又漫长的努力.
六叔也在这样尝试.他对家里每一个人示好.谁家遇到事.他总是首先挺身而出.但这事交给他之后.却常因他没耐心、半途而废而七零八落.久而久之.家人很难信任他.没人再把他的话当回事.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密集接到六叔的电话.扯东扯西.于是知道他又缺酒喝了.我把购物车里上次买过的酒再付一次账.第二天下午他就能收到.这样能换来他半个月或一个月不再打电话.很安静.像得到了糖果的孩子.
六叔的饭局
每年春节回乡.都会参加一些六叔的饭局.六叔安排饭局很有意思.明明是他请人吃饭.打电话邀请人时却四处宣扬.说他大侄子回来了.想请大家吃饭.
六叔饭局上的座上宾组合很奇怪.他认识的人太杂了.什么人都有.包括那些坑过六叔的人都一如既往地出现在他的饭局上.有一个人曾鼓动六叔和他一起开一个小型化工厂.当年六叔用多年积攒的三十多万投入这个工厂.但厂房刚建好.设备还没安装齐备.就被下游担心污染的村民用炸药趁天黑给炸掉了.六叔花了三十多万.只听了一声炮响.
另一个和六叔一起开过沙场的人.声称可以办到所有合法证件.但结果沙场还是因为无证采沙被查处了.六叔莫名其妙成了负责人.被抓进看守所.替人老老实实顶了罪.出来之后.他们依然还可以谈笑风生地在一起喝酒.
酒桌上的六叔是个“传奇”.因为无论是他请客还是别人请客.*后埋单的人都是他.他不舍得给自己买件上百块的衣服.却能够在饭桌上给别人甩出一千块.让人拿去买衣服.因为这个豪爽的性格.他的朋友遍布全城.而每每他落难的时候.那些朋友全部消失得无影无踪.
头脑清醒的时候.他也表达过:这些狗屁朋友都是假的.但每当夜幕降临.又到了一天中推杯换盏的时刻.他就忍不住摇起微信呼朋唤友去喝酒.酒桌上的六叔开心又肆意.埋单者的角色为他换来一阵肉麻的阿谀奉承.在那一刻.他俨然忘记了生活的苦难.而成了一个成功人士.
也许.从进县城*天开始.他就把此当成了人生的追求目标.他曾设想过家庭圆满、妻贤子孝、事业有成、朋友遍地.可只有“朋友遍地”貌似得到了实现.也只有这个虚幻的现实能给他一点存在感.
六叔今年不到五十岁.他依然每天疲惫不堪地活着.内心依然有强烈的盼望.不知道支撑他用如此激烈的态度活着的动力是什么.只有一点可以确认.他还没有倒下.
我想.有不少像六叔这样的人.在生活的泥潭里如此挣扎.但没人写下他们的故事.